养老:退休以后,第二人生怎么过
在渐渐老龄化的城市里,越来越多的人即将退休或已经退休。 “退休”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有人退休后失落万分,难以调适,但也有人就此迎来人生的第二个高峰。近日采访了几位退休者。他们退休以后的心路历程、所思所为,或许能给老龄化的中国、能给渐渐老去的人们,一些启发。
失落与来不及失落
得知要办理退休手续,上海的顾泉雄整个人是懵的。
不舍,并不仅仅是留恋职业带来的成就。三年自然灾害时,他上大学,读的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当时,在所有人吃不饱饭的情况下,国家把他培养出来。那时候,培养摄影师的费用,相当于培养航空飞行员。他正式为国家工作的年数其实不长,拍摄渐入佳境,正打算大干一场,“但是当我想报效祖国时,就退休了”。
庄关通的退休,则正好相反,一切是他自己的选择。
他曾是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能说会道。 2002年是他的退休年限,但是2001年孙女出生,需要老两口帮忙带孙女,为此,他2001年就退休了。这大概也是千千万万中国老人的写照:为了第三代。
他的重心直接转移到孙女身上,每年都会发表家庭教育的文章。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能带孩子,又恢复了身为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庄关通貌似是幸运的,退休后忙着第三代,失落,还没来得及。
主动忙碌与被动忙碌
自从退休,倍感失落,顾泉雄终于想出自己接下去该干什么。他花了2万多元,把自己拍过的多部新闻片和纪录片拷贝出来,带到全国各地去放映。退休后的10年里,他和夫人自费几十万元走遍全国30多个省。他自己带上放映机去农村,夫人跟在身后帮他管行李、做笔记。 10年里,他们遇到过当地人的冷眼相待,也遇到过好心人的热情鼓舞。
而庄关通呢,随着孙女渐渐长大,开始有自己的独立想法,他意识到,祖辈的教育再怎么好,都不能代替儿子和儿媳。当孙女要考高中时,他又担心了。但最急的人还不是他,而是老伴。老伴唯恐孙女为了兴趣爱好学习跟不上,一直在庄关通面前嘀咕 “不要她学了吧”,嘀咕到庄关通都嫌烦。
庄关通知道,自己需要调整,不能再过多介入孙女的生活了。
思考向死而生
更关键的不适,其实不在于表面忙碌与否,而在于内心。
令退休者们最为恐惧的是,他们一天一天感受到生命在流逝。年轻时从不考虑,似乎前途一片光明、未来希望无限,而中年以后,他们却不得不直面这样一个事实:有一天,我怎样面对自己的死亡?
最想得开的是88岁的王经文。他的夫人有心脏病。两次发病、两次收到病危通知,都救回来了。“我们俩讲好了,要好好活着,享受晚年的幸福。 ”王经文说,夫人最喜欢第四代,她有时候想念重孙了,便会让家人把重孙接来看一眼,如果一时接不过来,她还会盼着,嘀咕着:怎么还不回来,先发张照片也好啊。
家务事都是儿子儿媳管,老两口基本不插手。王经文的态度就是:开开心心活好每一天。活得有价值,多做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就是自己生命的延长。
“上海市民平均期望寿命82.75岁,我已经超过这个平均数。即使我现在走了,也是赚到了。活一天赚一天,活一年赚一年。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 ”王经文这样说。
60岁以后的人生,轻装起航
时代已经不同。过去的退休者,似乎只能在家养花逗鸟,公园散步。但今天的退休者,时代给予了他们更多的机会,更多曾经以为不可能实现的选择。
在联合国的定义中,60岁至74岁为年轻老年人。而未来,中国的老龄化人口结构,必将影响城市的经济、社会、民生各领域。老年人口的再就业,势必成为下一个世纪的主流选择。
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给生命以岁月,更应该是给岁月以生命,以创造性的发挥,利用好这些岁月。60岁以后的人生,轻装起航,说不定能做一回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