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教育:当你老了,想去上老年大学吗?

来源: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刊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06日

  你想象中的退休生活是怎样的?

  每天出门跳广场舞?每周和老友相约去钓鱼?每年旅游两次?帮子女带孩子?当志愿者……在诸多可能性中,你是否想过重新当一回学生?重新认识一批同学?

  杭州有不少老人把“学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比如95岁还坚持坐公交上老年大学的顾锡荣;比如同时上3个老年大学的王阿姨……记者采访了五位老人,他们来跟你说一说“求学”的心路历程。

  王越

  最多时同时上三个老年大学

  “清晨,我背着书包,戴一顶红色的小帽。在路边,买一个蛋饼油条,喜欢摊后的大姐对着我笑。路深红浅绿,隐藏着西溪河、花园里的小道。深呼吸,让浓浓的桂香,浸透每一个细胞。女儿上托儿所的时候,曾经说,等我长大了,你们就长小。现在,女儿已经长大,我长小了,我走向学校。”

  一首2012年10月28日王阿姨在QQ空间里发表的诗《我上学了》,写出了她对上老年大学的喜悦。2012年9月,55岁的王阿姨退休半年后,重新上学啦!说到自己退休后的求学路,王阿姨说,有点儿小曲折,但更多的是幸运。

  退休之初,王阿姨曾尝试过报名参加一个街道的艺术团,“到现场的时候,有点儿懵,舞蹈教室挤满了来面试的老人。等候时看大家跳得、唱得都很好,对方要求老人是有这方面基础功底的。而我没有学过,只是爱好罢了,就放弃报名。”

  而后,王阿姨听朋友说杭州退休干部(职工)大学正在招生,就赶忙跑去看看。“去得太迟啦!感兴趣的艺术类课程一个名额都没了。就在我沮丧得准备离开时,最后瞄了眼宣传栏,哇!新开的隶书班还没招满,我立马报名。”

  “三年前,和在隶书班的同窗一起走进过一个展室。看到满室的书画,一幅比一幅漂亮,我们欣赏着,赞叹着,流连忘返。后来,当我们再走进这个展室的时候,已经不是看客,我们心怀忐忑地送上了自己的参展作品,并亲手参与布展。”王阿姨欣喜地诉说着,自己学书法的成长与收获。

  学隶书的同时,王阿姨还插班到这个学校的钢琴班、歌咏班。不仅如此,在这期间王阿姨先后到浙江省老年大学、西湖文化广场某老年公益培训机构学习唱歌、舞蹈。“可以说是同时上了三个‘老年大学’,忙得不亦乐乎。”

  “现在老年大学越来越难报了。”王阿姨感慨,“一开始如果大家想报名老年大学,起个大早到现场报名,先到先得。现在是网上预报名加摇号,能不能上全靠运气了!曾有个朋友想抢个插班名额,平台开放前几个小时,她就等在页面上时不时刷新,等网站一开放,名额一下子就被秒杀光了。”

  王阿姨说,不过换个角度考虑,学校也是为了老年人着想,凭老年人的执着劲儿,凌晨到现场去通宵等着,很有安全隐患。

  相继从杭州退休干部(职工)大学钢琴、隶书、唱歌班学成之后,王阿姨没有去尝试通过网络摇号进新的班级。“我已经通过考核进了学校的书画社,那就把教育资源留给其他人吧。”

  顾锡荣

  95岁高龄

  坚持自己坐公交上老年大学

  今年95岁高龄的老教授顾锡荣,89岁开始上浙江老龄文艺大学起,至今每周都坚持自己坐公交上学。

  顾老年轻时就喜欢音乐、乐器,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文艺爱好只能搁浅。看身边不少老年朋友都在上老年大学学习音乐,他也动了心。“一开始报不进,就进行预登记,正巧二胡班有空缺,我就补了上去。”

  近七年来,顾老学过电子琴、电脑、唱歌、二胡、书法、绘画等六门课程,目前还有绘画、唱歌课在学。“马上要开学了,每周一上午上唱歌课,每周四下午是绘画课,很期待跟老同学、老师们见面!”

  顾老是浙江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的创始人,20多岁起踏入医学工作岗位,80多岁时,还在搞科研、做医学研究、赴各国学术交流。现在,医院还留有他的办公室,每逢医院约请支援会诊,他都欣然应允。

  用“鹤发童颜”来形容顾老再合适不过,虽然头发花白了,但面色红润有光泽,精神头看起来也倍儿足,说起话来思维敏捷、有条理。

  顾老是班里年纪最大的学生,却主动坐最后一排,老师黑板上写的字,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每周两次上学,都是独自坐公交车去,“有一次雨下得很大,大家都以为我不会来了,我到教室之后,他们都给我鼓掌。”顾老笑着。

  学了几年电子琴、二胡,顾老现在在家,经常能给家人演奏个曲子。用顾老的话说,也找到了和他们沟通的“共同语言”。“我的孩子们从事的都是文艺工作,我有哪个音符不懂了,就请教他们。”

  不过在老年大学的学习,顾老也遇到过瓶颈。“我岁数大了,学了两年电脑实在学不会,便放弃了。”

  这些年下来,顾老对老年大学有非常深的感受。“老年大学里有专门的场地和专业的老师面对面授课,就像是回到了大学时光。在这里不但可以结交新朋友,还能给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充充电’。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我还走得动,我就坚持上老年大学。”

  孙水仙

  预约了两年老年大学都没能成功

  家住朝晖二小区的孙阿姨,这几天又参加了社区安排的新一期浙江省老年电视大学集中电视教学,“我已经参加了三四年了,不过我还是更喜欢当面授课的方式,老师当面讲解更听得懂,也方便交流”。

  今年70周岁的孙阿姨在之前上过下城区老年大学,“从朝晖二区乘坐26路公交车,到终点站凤起路十四中,也蛮方便的”。她先学了中医保健,“年纪大了,也想保养保养身体,我就学了这门课”。

  后来在爬山队的队友介绍下,她选择了旅游这门课程,继续学了三年。“当时我们旅游课的老师讲得特别好,教室里坐着四十多人,满满当当。杭州的名胜古迹的历史背景,他都能完整讲解给我们听,有时还组织班里同学一起去这些景点,边学边玩。”孙阿姨说道。

  五年前媳妇生了孩子,孙阿姨也就承担起了带娃的工作。为了照顾好小孙女,孙阿姨就中断了老年大学的学习。

  “去年开始,孙女上了幼儿园,完成接送工作后,我又有了空余时间。想来想去,我还是想去上老年大学,不仅可以学学知识,还可以交到朋友。”孙阿姨说道。

  但是如何报上名,孙阿姨可犯了愁,“当年没在老年大学续读,就和老师同学失去了联系。前年看到报纸上说杭州退休干部(职工)大学可以网上报名,就请媳妇帮我预约了摇号,但是没能摇上。去年我们再次尝试,结果还是没有成功”。

  “以前我最想上的是计算机,我也想跟上时代嘛。平时在家请我儿子教,他一开始还愿意,但是我记不住,多问几次,他也没了耐心,我也不好意思。但是现在只要能报上名,无论是什么课程,我都愿意。”孙阿姨说道。

  王先水

  连续4年学习书法、绘画

  “六十退休闲在家,健康状况逐渐差,打牌钓鱼皆不会,唯有爱好写书画。少时家贫缺文化,暮年求学上老大,跨入甲子孙绕膝,厚寄枯笔下生花。”

  这是王先水被收集在杭州退休干部(职工)大学优秀作品集中的一幅书法作品。短短四句诗词,却是他4年来在老年大学学习的真实写照。

  王叔叔今年62岁,年轻时在南京工作生活。退休后,因女儿在杭州生活,他与爱人也就一起定居到了杭州。

  “退休后只是买菜、做饭、看看电视,我觉得很不满足,还是要有点追求,于是我去老年大学学习。”2012年底,王叔叔报上了杭州退休干部(职工)大学的山水画、花鸟画与书法三门课程,开始了新的学习历程。

  “虽然大学开设的课程种类很多,但我还是只选择书画方面的课程。有些老人一会儿学书法,一会儿学电脑,一会儿又去跳舞,我不大赞同这样的学习方式。我个人还是学精选一两门。”从开始学习书画到现在,王叔叔已经坚持了四年,只要天晴,他就会从三墩骑车一小时到保俶北路上学。今年3月开班的新学期,他选择学习的依旧是书法与花鸟画。

  “在课程中,同学之间兴趣相投,我还结识了三五个志同道合的好伙伴,课下也时常交流沟通,这几年我也有了几幅相对满意的作品”,说到这里王叔叔不禁拿出了两幅字画,展示起来。一幅是长8米的《富春山居图》临摹作品,还有一幅则是7米长《九成宫醴泉铭》。

  对于即将开学的新学期,王叔叔也有计划,“现在我逐渐减少山水方面的学习,集中学习花鸟与书法,书画不是几天而是一辈子的事,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黄亚男

  一退休就进老年大学 已经学了10多年

  “稍等一下,就剩最后几个字了,写完就可以开始了哦!”刚到黄亚男阿姨家时,她正在写老年大学书法班老师布置的“寒假作业”。

  黄阿姨55岁退休后进入杭州老年大学,至今已经有十年了。黄阿姨介绍,十年前,学校只有写字、画画、舞蹈等课程,而现在有书法国画、保健养生、外语文史、摄影技能、声乐舞蹈五个系,还有艺术团、书画院、讲师团、摄影研究会、菊圃诗社组成的老干部金秋艺术院。

  除了学习书法,黄阿姨还在花鸟画班学了三年绘画,在舞蹈班学了六年各种类型的舞蹈。说到在舞蹈班的学习时,黄阿姨说,学到的不仅是舞步、动作,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舞蹈班老师总是跟我们说,生活很美好,对人一定要和善,要时刻保持微笑。如果将舞蹈的美感、韵律感带入生活中,那么平时的日子都显得有节奏感,就连做家务也很享受。”

  黄阿姨说,对于老年人来讲,上老年大学早已不再是“你在课堂上学到什么,而是一种坚持学习的人生态度”。

  “老年人的生活不能马虎对付,要过得精致一点,虽然近黄昏,但夕阳依旧无限好呀!”黄阿姨认为,老年人生活丰富了,知识面广了,老人自身、家庭乃至社会的幸福感都提升了。

  黄阿姨说,十年前,老年大学还没那么热门,她是企业职工,也报得进杭州老年大学,“后来老年大学渐渐火爆了起来,记忆中2008年左右就有人连夜排队报一些热门课程了,学校学员名额供不应求,就逐步设置了一些准入的限制,现在我们老学员报新课程,都要摇号。”

  自1985年成立以来,杭州老年大学已逐渐发展成为一所拥有1.7万平方米教学面积、187个教学班、6380名学员的综合性老年教育学校。许多学员在大学“深造”后,还积极报名,主动到基层老年大学任教,真正做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