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理财:老年人等群体风险意识欠缺

来源: 中国财经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9日

  近日,上海市质协用户评价中心和上海金融理财师协会联合发布了“公众金融理财行为社会调查报告”,聚焦公众金融理财的规律、特征和风险防范。报告显示,仍有不少公众对理财产品信息不了解、风险意识欠缺,而专业金融理财师也有缺位。

  在购买金融理财产品时是否理性?金融机构理财师,你知道怎么辨别吗?本次调查结果分析显示,约有半数(51.6%)的公众认为,自己的金融理财意识理性程度视情况而定,有时理性,有时不理性。而44.6%的公众认为自己的金融理财意识非常理性,从年龄上看,主要集中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中,约有80.2%,这些老年人主要购买银行储蓄(35.3%)、政府债券(16.2%)及保险(13.2%)等较低风险的金融理财产品;从学历程度上看,学历程度较低的公众对自己的金融理财意识非常自信,占78.1%,这些人群主要购买银行储蓄(45.2%)、互联网宝类理财产品(34.3%)及保险(9.6%)等较低风险的金融理财产品。通过公众的金融理财意识与行为交互分析显示,公众的金融理财意识理性程度自我认识趋于理性化,其本身对购买理财产品前信息了解程度的行为越强化,说明公众的金融理财意识较为理性。

  本次调查的样本数2009份,覆盖不同年龄、性别、学历、收入群体。结果显示,年龄越大、学历越低的公众对自己的理性金融理财意识越自信。约有80.2%的60岁以上者对自己的金融理财意识非常自信。然而有趣的是,60岁及以上的老人、初中及以下的低学历及2000元及以下的低月收入群体,虽然自认为理财意识很理性,但在买产品前,对其风险、期限和收益率并不是非常了解,与自我认知存在差距。

  调查数据显示,公众对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期望值集中在5%~10%,甚至有部分群体(18~25岁和36~59岁、高中/中专及大专/本科、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及2万元以上)的期望值高达10%以上。但低风险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不太可能达到这么高的期望值,这揭示了部分公众的理财意识不够理性,甚至“盲目乐观”,需要加以正确引导。

  调查还显示,有21.5%的公众不清楚理财产品说明书中的信息,主要集中在高年龄段、低学历、低收入和商业服务业职员和离退休人员等群体。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金融企业提供的服务质量好以及第三方理财机构专业理财师的推荐,是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有近半数的人群无法识别理财师是否专业或有资质,有很多人甚至不知道理财师应在个人标牌上注明,或出示理财师资格证。

  从调查中的数据分析,预期收益率高是影响公众购买决策的最主要因素,一方面金融理财需求日趋强烈,另一方面冲动盲目型购买时有发生,许多消费者购买的理财产品都是奔着最高预期收益率去的,但是实际拿到手的都是预期的最低档,由此引发不少矛盾。公众对金融产品不了解、理财知识缺乏是很大原因,尤其是在老年人、学历程度较低、收入水平较低的人群中。因此,如何使理财产品简单易懂可辨将是金融理财领域的重点工作,这需要加强公众金融理财知识教育,抓住要点选择合适自己的理财产品。建议金融机构和社会团体大力开展社会公众金融理财知识教育,让公众了解购买理财产品必须关注的方面,诸如产品主体、资金投向、风险等级、收益规则等等,提升安全意识,拒绝高利诱惑,做到购前了解、购时有数。具体可通过面对面、公众微信号、APP平台等,利用知识讲座、案例宣导、宣传视频、知识竞赛等方式,分层次全方位,增加公众对金融理财产品的了解途径,提升辨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