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社会:让老年人拥有幸福晚年 宿迁重点做好这几件事

来源: 宿迁网    发布时间:2017年07月27日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比例越来越高,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成为备受瞩目的话题。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发展,7月宿迁出台《宿迁市“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明确老龄事业发展目标,从完善养老保障、老年医疗养老、养老服务体系、老人精神关爱、老年权益保障等五个方面,展现了宿迁养老事业的新蓝图。

  65周岁以上老人要有健康档案

  养老的压力有多大?记者了解到,宿迁作为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到1999年已经超过10%,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2016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150.12万户,比上一年增加0.84万户。从年龄结构上看,65周岁及以上共有52.68万人。近几年,高龄老人增速均在6%以上,据预测,到2020年,全市老年人口将突破100万人,老龄化率将超过16%,“未富先老”的格局形成。

  如何让养老更有保障?除了配备专业的养护人员和设备,医疗服务也是重点。早在2014年,宿迁首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宿城区正式运营———康颐老年公寓,最吸引老人且愿意“搬家”的条件是,这是一家以“医养”结合为主的养老中心。“医院和养老院之间有一个绿色通道,老人有身体上的不适,在3分钟内就有医生上门检查。医院内的护士也是随叫随到。此外,在养老院还有近两百张护理型养老床位,像植物人这样生活完全无法自理的老人,在这里都可以得到专业性的照顾。”康颐老年公寓院长王士良向记者介绍道。王士良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兼任隔壁医院的负责人。

  医养结合是近年来日渐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实现了“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创新,而成为全民共同关注的热点。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该规划提出要科学合理统筹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坚持问题导向,解决一系列制约新养老模式发展的难题,确保医疗保障和健康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医养融合进一步发展。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65周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9%。

  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达到95%以上

  “父母的年龄都大了,我们又不能一直陪在身边,万一有什么意外真是鞭长莫及。倒不如送到养老院,既有人陪着说说话、打打牌,也方便互相照看。”虽然天气炎热,但在南京工作的陈女士还是特意回宿迁一趟,安排父母住养老院的事。

  父母年迈,子女不在身边,陈女士平时都是两头跑,可再怎么挤,能用来陪父母的时间也非常有限。“第一次去的是位于环城北路一家条件比较好的老年公寓。原本以为,规模大肯定有床位,费用高点也没关系。没想到一咨询,才知道根本就没有床位。”陈女士说。

  环境优雅、服务周到、收费较高的进不去;价格低廉、条件较差的又不愿去,在陈女士看来,这就是养老院的“双重门”。

  可以说,能获得专业的养老服务,是让老人安享晚年的基本前提。《宿迁市“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全面提升老年医疗养老。在“十三五”期间,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养老服务信息系统覆盖率达到95%以上,千名老人拥有各类养老床位数40张以上,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比例达到50%以上,养老护理人员岗前培训率达到95%以上,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

  确保两成的老人有“学”上

  在宿城区埠子镇文化艺术中心,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文化艺术中心内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舞蹈排练室、体育健身房、农村留守儿童课外辅导中心等一应俱全。“各种各样的文体设施越来越多了,让我们文化娱乐需求得到了满足,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也丰富了起来。”居民王德民高兴地说。

  在城市老年大学遍地开花之时,农村仍然是老年教育的盲区。前不久,宿迁首家老年大学仰化分校的揭牌,也是宿迁老年教育涉及农村领域的一次尝试。据宿豫老年大学校长冯军介绍,仰化分校的设立可以让镇上的老年人在家门口“上大学”。对于加强农村老龄工作,促进农村老年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实现农村老人健康养老,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让精神关爱持续丰富,《宿迁市“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提出,要确保参加老年学校学习的老年人比例达到20%,社区(村)老年文化活动场所建有率达到95%以上,社区(村)老年健身场所建有率达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