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养老:北京养老驿站将达1000个

作者:魏昕悦   来源: 北京娱乐信报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02日

   10月30日上午,《北京市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报告(2016年-2017年)》正式发布。报告中提出,为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促进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北京市注重立法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例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养十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公办养老机构改制等。

  打造居家养老服务网“三边”是指老年人的周边、身边、床边服务。给老年人提供床边的专业入户服务,在老年人身边1公里范围内提供社区驿站综合服务,在老年人周边3公里范围内提供养老照料中心升级服务。在市级层面,充分发挥市老龄委职责作用,统筹协调全市老龄工作。市老龄委53家成员单位,主动作为,锐意创新,攻坚克难,形成了分工有序、责任清晰、群策群力共谋老龄事业发展的良好工作态势。要求各区统筹使用现有公共服务设施,盘活存量资源,16个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承担区域养老资源整合、养老信息综合平台、养老行业监管指导、养老服务示范引导等职能。规划建设208个养老照料中心,扶持养老照料中心建设项目252个,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近5亿元,撬动社会直接投资20多亿元。目前,已建设350家社区养老服务和农村幸福晚年驿站,“十三五”时期规划建设1000个。

  支持建养老助餐体系

  2015年、2016年我市连续在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房山、顺义8个区积极推进养老助餐服务体系试点建设工作,市财政支持资金7039.462万,主要探索总结出“中央厨房制作分餐+社区配送+集中就餐”“老北京、老字号、老年餐”“中央厨房+冷链运输+社区配餐”“政府+协会+公司+老年人”等助餐服务模式,同时带动和促进全市养老助餐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全市巩固发展老年餐桌763个,日均服务就餐老年人64493人次,年均服务就餐老年人2320万人次,不断满足老年人方便就餐、营养用餐的需求。

  此外,平谷区被列为市级农村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区,将原有福利性餐桌改造成为福利性兼服务性于一体的为老助餐平台,确保农村老年餐桌可持续发展,为全市开展农村养老服务工作提供试点经验。

  养老助残卡发246万张

  在2015年养老助残券“券”变“卡”的基础上,2016年实施“老年人优待卡”变“北京通—养老助残卡”工作,将老年人优待卡转换成集多种养老助残服务补贴额度账户、金融借记账户、市政交通一卡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养老助残卡,实现对老年人服务情况的智能分析和精准管理。2015年完成制卡51.5万张,到了2016年上升到186.5万张,新增135万张,到2017年9月已完成制卡数246万张,新增59.5万张。发展服务商1.5万家,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老年教育和其它共六大类110项服务,发挥了多种社会服务催化效能,拉动了内需,激活了市场。

  公办养老机构变民营

  全市养老机构床位从2012年的8.01万张增长到2016年的12.6万张。2015年,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深化公办养老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及公建民营、入住评估、收费管理等配套政策,优先满足高龄、失能、经济困难等老年人入住。截至2017年9月,全市共有278家养老机构被评为星级机构,占已运营养老机构的58.8%。全市214家公办养老机构,已有52.2%实现了公办民营,全市公办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由过去的49.6%提升到54.7%,接收入住人数较改革前提高了14.2%。将市第五社会福利院改造成专门面向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示范性养老机构,满足失独老人入住需求。

  北京老人年增16.6万

  报告中指出,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从2012年的262.9万,增长到2016年的329.2万,平均每年净增16.6万老年人,每天净增450人。老年人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从2012年的20.3%,上升到2016年的24.1%,增加了3.8个百分点。根据计算,每百名劳动年龄人口抚养的少儿人口,从2012年的14.1人增长到2016年的19.1人,增加了5人;而同期抚养的老年人口从29.4人,增长到38.1人,增加了8.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