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党报时评】善待老人贵在满足美好需要
近日,一项调查显示,全国中老年“剁手军团”已然十分庞大,仅淘宝天猫就有近3000万的中老年“剁手党”,其中50岁—59岁临退休人群是主力军。数据显示,过去9个月,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网购人均消费近5000元,人均购买的商品数达到44件。
这个调查有点出人意料。在很多人心中,“老”代表落后,老年人不理解、不接受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拿移动互联网来说,似乎只是年轻人的专利,老年人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可这个调查表明,老年人一样有着年轻化的一面,他们可能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样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对于主要矛盾的理解,有助于我们认识很多社会现象,包括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现象。
社会的发展往往是流域性的。在接受社会变化时,年轻人“春江水暖鸭先知”,常常走在前列,老年人接受得可能慢一些,但并不代表他们就一直落后于社会、脱节于社会,老年人也会成为新生活方式、新消费方式的参与者。
网购能够迅速发展,因其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老年人同样存在这样的需要。如果我们正视他们的“美好生活需要”,并有意引导他们,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可能超乎想象。需要用发展的思维看待老年人,多正视和引导老年人的需求。
在很多方面,老年人都有着“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很多矛盾都是供需脱节的表现。近年来,广场舞、老年大学已经成为全国性现象,其兴起充分表明了老年人对于养老有着越来越多的要求,在老有所养的范畴里,有着越来越多的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如果整个社会正视老年人的需求,努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社会在发展,需要也在发展。年轻人有着发展的需要,老年人也有着发展的需要。陶行知先生写过一首《小孩不小歌》,其实还应该写首《老人不老歌》,正所谓“人人都说老人老,谁知人老心不老;你若以为老人老,便比老人还要老。”譬如现在,“银发族”成为网购新力量,从一个侧面表明老年人不仅渴望而且能够拥抱移动互联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指向的也正是满足老年人发展的需要。
进入新时代,最好的善待老人,就是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