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教育:民办老年大学路在何方

来源: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刊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04日

  这个秋季学期,创办了18年的南京华夏老年大学因为无处落脚,停止招生,遗憾落幕。作为南京办学较早的老年教育机构,华夏老年大学只是民办老年大学发展现状的一个缩影。教学场所不固定、房租成本越来越高、入不敷出,成为限制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没场地缺资金,5年搬了5次家

  记者昨天见到华夏老年大学副校长沈尧频时,她正在一所老年学校学英语。“学校不办了,但我们不能不学习啊!我自己又在别的地方报了英语班和舞蹈班。”沈尧频告诉记者,她2011年退休后进入华夏老年大学上课,从学员变成副校长,太理解老年人对学习的渴求。但是5年的时间,学校搬了5次家,学员也从巅峰时期的数千人减少到几百人。“再好的学校,也经不起搬家的折腾。”沈尧频说,在今年暑假前房东拒绝续租后,他们又找不到租金便宜的场地,只能暂时停止招生。

  “学校收入全靠每学期200元左右的学费,没有其他资金来源,没有办公场地,工作人员也只是象征性地拿个千元左右的工资。云南路这一带我们去问,一间大的房子租金就要80万元,抵得上几年的学费。”沈尧频感慨,从新街口搬到石鼓路,再搬到云南路,最后搬到萨家湾,他们是哪里的房子便宜就往哪里去,最后实在是找不到了。

  今年已经70岁的付老师为老年大学服务了近10年,目前赋闲在家显得有些落寞。“习惯了每天去上班的节奏,学校突然就不办了,真不知道退休生活怎么过了。”付老师说,他一直没有放弃希望,会继续和沈校长去找便宜的房子,希望学校东山再起,把老年学员们召回来。

  公办挤破头,民办吃不饱

  提起老年大学,南京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通宵打地铺排队还报不上名的火爆场景。不过,这样的报名场景只存在于个别学校,而大多数老年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则是普遍“吃不饱”。

  金陵老年大学被誉为老年版的“南外”,开设班级从200多增加到300多,教室增加了8个,招生人数超过1万人,仍然是供不应求。56岁的刘兰英说,社区也有老年大学,但师资不够、课程不多,感觉提升不了才艺,“不是提供间教室随便跳跳舞就行了,我们是要有质量的学习。”

  2015年,南京鹤颜社区老年大学曾因每学期80元的超低学费受到媒体关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设立时由共青团路等3个社区拿出公共空间开设学堂,发动居民报名。但第一学期就亏了4万元。后来学费提到100元,一些老人就不愿意来了。目前该校在3个社区设了8个教学点,学费新生180元、老生150元,“下一步,我们考虑与另一所新成立的民办老年大学联合办学。不抱团取暖,很难发展。”

  公益事业需要多方力量

  南京市老年大学协会秘书长李克平告诉记者,南京上规模的老年大学尤其是民办老年大学本来就不多,跟老年人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李克平认为,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营造环境、加大投入等方面的作用,统筹协调各部门老年教育工作,探索和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他建议地方尽快出台细则,让老年教育发展有可操作性。

  一位长期从事老年教育工作的专家告诉记者,民办老年大学场地不固定是痛点,比如因青少年宫迁建而搬家的青春老年大学,新校区分到3处,租房成本大大提高。据他了解,目前上海、安徽对于公办和民办老年大学都给予了一定补贴,如上海给每位上学老人补贴400元学费,安徽每位老人补贴200元学费。“但是发展老年教育,显然不能光盯着政府扶持,还需要依靠各方力量。”他认为,创新老年教育发展机制是必经之路。“国外的社区大学,不少都有慈善基金的资助,国内的基金也不少,能否参与进来?”而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也可以与社区联手兴办社区老年大学,降低成本,错位设置专业,把老年教育事业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