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福州市社区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和思考

来源: 中国社区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23日

   一、福州市社区教育发展现状

  自教育部颁布《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来,依据《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福州市以建立完善社区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和城乡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为基础,全面开展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和社区教育活动,争创社区教育示范区、实验区,积极营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社会氛围。主要表现在:

  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较为完善。2007年7月,福州市人民政府成立了由21个市直部门组成的福州市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主任委员,将终身教育工作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同时,设立福州市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办公室,挂靠市教育局,指导全市社区教育工作开展。截至2009年3月,福州市12个县(市)区人民政府全部依法成立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全市已基本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

  社区教育四级网络基本建成。2010年11月,福州市依托市广播电视大学成立社区大学,全市12个县(市)区先后成立社区学院,建设有社区学校172所,社区教育学习点396个。基本形成了以社区大学为核心、县(市)区社区学院为龙头、街道(乡镇)社区学校为骨干、居委会(村)社区教学点为基础的城乡四级社区教育网络架构。

  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稳步推进。积极部署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创建工作,鼓楼区、福清市分别入选全国第二批、第三批社区教育示范区,台江区入选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其余8个县(市)区均成功申报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开展,尤其在培育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教育实验项目上,鼓楼区民间组织三坊七巷社区学习促进会采用“学习圈”的形式积极开展公益社区教育学习活动,为借力民间力量开展社区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社区教育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均有1-2名专人负责社区教育工作,街道有专人分管社区教育工作,各乡镇社区学校(文技校)均有专兼职教师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市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每年举办成人(社区)教育专职干部培训班,采用专业理论知识讲座、经验交流与现场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对成人(社区)教育队伍骨干进行培训。此外,市社区大学还承接全市社区工作者岗位培训工作。

  社区教育品牌创建工作持续开展。自2013年创建2个省级社区品牌以来,2014年三坊七巷社区学习促进会获评全国终身学习品牌,同时开展第一批市级社区教育品牌创建工作,评选出福州市社区大学“南仙茶摊学习圈”、福清市“硋灶新农村文化大院”、闽侯县南通社区“通州书香小院”等各具特色的市级社区教育品牌7个,充分发挥品牌在社区教育工作开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福州市社区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部分地方政府对社区教育工作重视不够。

  从总体上看,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体制、模式的影响,部分地方政府对社区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普遍存在重国民教育体系建设,轻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现象。一些地方的领导对社区教育工作缺乏统筹领导,也没有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多停留在文件传达与口头布置上,缺少实际的工作举措与推进措施。各地政府对居民参与社区学习的意愿与需求认识不足,引导组织与扶持力度不够,观念、工作跟不上基层和群众的迫切需求,社区教育发展进程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认识上存在着三个落差:政府的认识与推动滞后于群众的需求与热情,决策者滞后于实际工作者,上层滞后于基层。

  (二)社区教育工作经费保障与队伍支撑不足。

  从经费投入来看,部分县(市)区未能较好地落实专项经费投入的相关规定,使得社区教育在日常运行、项目开展、人员培训等方面缺乏必要的经费保证;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财政厅、民政厅《关于加快发展我省社区教育的意见》中对经费投入规定比较笼统,没有明确财政预算的开支项目、具体比例与量化标准,造成各地难以落实专项经费投入;各部门各系统没有执行“费随事走”的规定,使得基层社区开展工作却得不到经费保证。从队伍建设上,社区教育专职干部编制核编难,无法建立专职社区教育工作队伍,除教育行政部门专人负责外,只有少部分县(市)区以专职形式组建了教师队伍;由于编制和岗位分离,专职教师队伍的待遇得不到保障,无法解决职称聘任等问题;各地的社区教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队伍也处于松散与临时状态,缺乏组织与管理,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主要靠热情与工作经验开展工作,影响了队伍的积极性与素质能力的提高。在场所设置上,由于部分地方政府没有投入或投入不多,造成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基本场所设备无法得到保障。

  (三)社区教育工作机制与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从运行情况来看,社区教育推进工作存在着统筹不力,协调不够,关系不顺,部门分割等问题,存在着教育部门一头热的现象。部分县(市)区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成员单位没有很好地按照《条例》与实施意见规定,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各自工作,尚未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甚至一些地方还存在着推诿与扯皮现象。从制度保障上看,终身教育工作相关政策没有配套与跟进,影响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四)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

  由于受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市社区教育从总体上看,存在着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的不平衡状况。从参与对象来看,由于各地人口构成不同,城镇化程度不同,存在参与度不同、参与对象文化程度、年龄层次的差异。从社区教育内容来看,存在乡镇社区教育内容较为单一,而城区社区教育则内容较为多样化的差异。

  (五)社区教育理论研究比较薄弱。

  近年来,我市社区教育工作虽有不断的创新与突破,但理论研究大多停留在工作总结与经验体会上,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难以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也制约了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内涵与层次的提升。

  三、进一步做好社区教育工作的思考

  (一)加强领导,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工作制度。

  切实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统筹领导,建立并完善政府领导,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协调开展,全民积极参与的格局。除落实将社区工作纳入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教育事业规划,纳入社区建设规划的要求外,建议把终身教育工作与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结合起来,纳入到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乡镇、学习型组织等创建活动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作为评选文明单位和先进个人的条件之一。

  建立并落实终身教育工作制度,建立检查督促、评估表彰、总结报告等三项制度。探索建立各级各有关部门领导终身教育任期及年度目标考核制度,建立工作职责与目标责任挂钩、工作绩效与考核评价挂钩的目标管理制度。

  (二)增加投入,为开展社区教育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充分发挥政府扶持和市场调节的作用,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多渠道措施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经费。按照《福州市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有关职责要求,各县(市)区财政部门按常住人口人均1元以上(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按常住人中人均2元以上)标准,把终身教育事业经费纳入各县(市)区年度财政预算,专款专用,以保证全市终身教育工作正常运行。

  (三)品牌引领,提升社区教育内涵。

  继续开展社区教育品牌创建工作,着力打造一批有特色、参与率高、实际效果好、受大众喜爱的社区教育品牌。在市级评选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省级社区教育品牌创建和全国终身学习活动品牌申报工作,同时对已有品牌进行动态检查,把社区教育品牌打造成提升社区教育工作内涵、突出特色、凸显质量的地方“名片”。

  (四)项目推动,创新社区教育形式内容。

  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循环渐进,稳步推进”的工作原则,推进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建设。鼓励引入民办机构参与实验,鼓励发展民间学习共同体,在有条件的地区尝试通过购买服务拓展社区教育形式和内容,把项目实验与品牌创建结合起来,不断探索社区教育工作发展新方向、管理新模式和实施新途径,努力实现以项目推动社区教育创新和发展。

  (五)加强终身教育理论研究与培训。

  有计划地分级开展终身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加强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理论,政策法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工作实务等方面的培训,试行专家学者与社区教育实验区定点挂钩“结对子”制度,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完善课程库、师资库和教材库,制定全市社区教育课表指南,扩大学习圈,充实教学点,形成各具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福建省福州市教育局 吴翛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