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的实践与思考
越城区是绍兴市唯一的市中区,是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实际管辖8个镇(街道),111个行政村,58个社区居委会,5个镇属居委会,区域面积188.49平方公里,总人口40.11万。至今年6月底,我区共有407个社区民间组织,其中在区民政局注册登记的有20个,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备案登记的有 45个,社区教育点(市民学校)备案登记的有342个。目前,越城区已初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多种形式并存的社区民间组织发展格局。
一、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的基本做法
关于什么是“社区民间组织”,学术界还未有人给出确切的定义,我们认为社区民间组织是指“本区行政区域内,以社区居委会或街道办事处、镇政府辖区为活动区域,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自愿组成,不以营利为目的,为居民提供各类服务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几年来,越城区社区教委以社区民间组织建设为载体,以规范管理、提升质量为主线,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大力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
(一)打破常规,分级管理,大力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
为了大力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我们打破常规,简化程序。以便民、利民、惠民为目的,建立了区、街(镇)、居(村)三级管理网络,分别由区民政局、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点(市民学校)三级登记、备案制度,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
(二)精心培育,典型引路,打造高质量社区民间团队
几年来,越城区社区教委从实际出发,以“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以“培育典型,打造高质量社区民间团队”为宗旨,出现了许多具有一定规模“活动经常,影响力大”的社区民间组织。
鉴湖镇芳泉村是绍兴市文化体育特色村,该村活跃着一支以村党支部书记为队长兼教练的中青年蓝球队,自2001年成立以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基本上保持每月组织一次比赛活动,每年的“五四”、“七一”、“十一”、“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组织开展篮球邀请赛,至今已多次举办了“鉴湖杯”篮球友谊赛,“星光杯” 篮球友谊赛,“芳泉杯” 篮球邀请赛,曾在市、区级比赛中多次获奖。
塔山街道延安路社区有一个被称为“古越塔山下读报人”学习小组,牵头的是区政府退休干部李青云,每星期四下午,总有三四十个居民就会赶到指定地点,他们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也有55岁,从 1996年6月份成立至今没有间断。从国际国内大事,到普通百性的健康、饮食、卫生等,都是读报人关心的内容。李青云自己出钱2万多元,把她读报中认为最重要的内容编成《读书读报剪辑》,至今已编印86期,共印送28000余份给市区机关、学校和社区,队长李青云读书读报传播精神文明这一事迹被评为绍兴市“十佳好事”, 李青云被评为绍兴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工作者。
北海街道北海社区活跃着一支由辖区机关、学校和企业等16家单位在职党员组成的“百人在职党员合唱队”,自2002年“七一”前夕成立以来,参加市、区多次群众合唱比赛,03年,合唱队还创作了社区之歌——《社区情系你我他》,并于当年9月底走出绍兴,参加了省文化厅组织的“唱响文明赞歌——2003浙江省社区之歌演唱大赛”,捧回了大赛的金奖。
越城区夕阳红环保骑游宣传队成立于2001年,主要由退休干部、教师、职工自愿组成,他们通过骑游、发放宣传单、布置展板、文艺演出、深入中小学课堂讲课等形式,在绍兴城区各街道、社区、学校进行环保宣传。七年来,夕阳红环保骑游宣传队已发展队员180名,当年建队时创刊的《环保.健康》内部学习刊物至今已出版了83期。前年5月,绍兴市委书记王永昌曾在该环保宣传队建队五周年时批示予以肯定:“以自己的实践行动为建设生态绍兴出力,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力量,其精神可贵,其行为可嘉,其成果可贺。”10月,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06年福特汽车环保奖”颁奖典礼上,越城区夕阳红环保骑游宣传队在全国300多个单位中脱颖而出,在历时4个多月的申报、材料审核、现场考查、现场答辩的阶段后,荣获全国环保大奖的环境教育项目一等奖,并获得12万元的奖金。环保骑游宣传队的事迹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在各级党报、广播、电视、互联网上作过新闻综合、专题报道达147次,有16位队员被评为越城区社区环保模范工作者。
(三)营造环境,加强领导,提升社区民间组织质量
一是抓队伍建设,加强社区民间组织的组织保障。我们充分利用区社区教育学院、镇(街)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市民学校等教育基地,对辖区内参加各类民间组织人群进行思想、文化、科学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和整体水平。同时,加强骨干培养,特别是那些群众领袖,善于发挥他们团结组织带领群众的作用,使社区民间组织不断壮大。
二是抓阵地建设,创建社区民间组织活动场所。我们整合市、区两级物质资源,如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少年宫、科技馆、图书馆、德育基地等,利用环城河沿线、广场等建设成果,为区民间组织提供活动资源和活动场所,为他们开展活动提供方便。
三是抓制度建设,推进社区民间组织规范化、经常化。为了扎实有序地推进社区民间组织活动,越城区社区教委制定了一些切实有效的规章制度。如建立社区民间组织负责人一月一次的例会制度;社区民间组织“四定”活动制度(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等,使活动更加灵活有序。
四是抓经费落实,确保社区民间组织活动的开展。采用“街道拨一点,社区出一点,单位助一点”的方法,落实活动经费,确保社区民间组织持续发展。
五是抓考核监督,加强对社区民间组织的管理。我区制定了社区民间组织登记管理试行办法,全面调查摸底,了解街道、社区内社区民间组织的活动与服务情况,并把培育社区民间组织纳入年度星级和谐社区测评标准中,引导社区民间组织健康发展。
二、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的主要作用
在社区教育中,作为与居民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社区民间组织,通过自身的活动,在构建和谐社区中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尤其在建设和谐文化、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上,起到了宣传、教育和引导的作用。
(一)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
随着居民住宿的重新配置和小区的楼群化,街坊台门的概念逐渐淡化,居民之间产生了陌生感、疏离感和孤独感。特别是一些离退休后闲居家中的老年人,由于缺乏必要的组织、活动和交流,整天闷在家里,常觉得失落、空虚,下岗工人和低保人员的处境也同样令人担忧。通过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如龙舟队、合唱团、腰鼓队、舞蹈队、太极拳队、门球队、秧歌队、爱心打更队、书圣书法队等,满足了广大社区居民不同群体的需求,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如北海街道西小路威风锣鼓队,他们中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14岁,大部分是居家休养或者退休,下岗失业人员和低保人员,队伍中有夫妻、兄妹、朋友、同事、邻居。自从有了锣鼓队,社区里的居民仿佛都焕发了新的活力,老同志体会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青年人感受到了集体的健康和活力,下岗工人和低保户也不再觉得自卑和孤独。社区的郭大姐今年52岁了,原来在市区一家大型企业上班,前些年下岗后一直闲在家中,“整天在家买买菜、煮煮饭,偶而有一些‘娱乐’也就是搓搓麻将和玩玩牌,人都变呆了。”郭大姐说,“自从加入了锣鼓队后,感觉自己又年轻了,过上了集体的生活,人也变得自信了,敲起锣鼓来可威风了。”和郭大姐一样,加入威风锣鼓队后,重新找到生活信心的人很多,他们说:前些年爱搓麻将,总坐得腰酸背痛,大病小病不断。自从参加锣鼓队后,大家一起锻炼,一起聊天,身体棒了,走起路来也有气质了!
(二)拓展了社区教育平台
通过社区民间组织,扩大了社区居民自我教育的渠道,拓展了社区教育平台。如区夕阳红环保骑游宣传队每逢“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等环保方面的重大节日期间,以及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的宣传精神文明方面的活动,他们都会出动百余辆自行车上街,统一着装,高举大小旗帜标语,骑车穿行在古城大街小巷进行宣传。许多小分队还发挥各自的特长和爱好,用戏剧、相声、歌舞、说唱腰鼓、图片展览、编发学习资料等多种形式,无偿向市民进行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社会和谐、文明创建等公益宣传活动。同时宣传队还派出不少老同志担任21所中小学校外辅导员,已给青少年上环境知识宣讲课60余场,听课师生达到6万余人,辅导中小学生撰写的环境调查实践报告,多次在全国、省、市、区各类比赛中获奖。越城区目前已组成100余支学生环保实践小队,参与环保活动。
(三)推进了社区文明和谐
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是和谐社区的一个重要标志和基础,社区民间组织通过动员组织志愿者、义工参与,向更多的社区居民传播科学思想、文化知识,促使人们关怀社会、保护环境、弘扬美德、奉献爱心,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如“古越塔山下读报人”学习小组,“读、讲、做”三结合,为配合市政府“双禁”工作,他们除了阅读有关政策法规外,还一起商量,提出了“以老带小”的方法,读报组人员主动与小区内孩子结对,教育孩子,配合“双禁”。为配合市政府“创建全国文明城”工作,他们从社区的实际出发,结合新的形势,对绍兴市民文明守则和七不行为规范进行了细化,从九个方面明确了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和禁止什么,编印成小册子,发给社区居民,要求大家做一个文明市民。又如蕺山街道萧山街戏曲队,由社区内戏曲爱好者组成,自1998年成立止今,经常活跃在社区的大街小巷,还为残疾人、低保户及行动不便的老人送戏上门,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欢乐和温暖。戏曲队积极配合市委市府、区委区府的中心工作,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争创全国文明城,戏曲演唱进台门”、“社区大舞台大家一起来”、 “庆鲁艺,戏曲擂台赛”、“欢乐闹元宵,戏曲进台门”、“大禹精神传万代,和谐家园展风采”共建联欢会等,推进社区文明和谐。
三、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的再思考
社区民间组织是一支新生力量,要获得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我们创造条件,保证它的健康成长。
(一)面向居民现实需求,是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的前提
成立社区民间组织的根本目的是让社区居民受益,让居民群众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素质、不断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为此,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要以社区居民需求为信号,以贴近社区、贴近居民、贴近形势为基础,坚持不断创新,提高民间组织活动的本领。目前,我区各镇、街活跃在社区民间团队中的人员是可观的,但是占到总人口的比例还是有限的,广大社区居民的兴趣尚待进一步培养,参与社区民间团队活动的积极性尚需进一步调动,所以要通过认真的摸底调查,深入了解广大社区居民的兴趣爱好,积极地组织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参加培训,参与活动,让更多的人投身于社区民间组织之中。
(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是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的关键
社区民间组织涉及领域广泛,功能作用不同,表现形式不一,要研究不同类型社区民间组织的形态、特点、规律,区别不同情况,实施分类管理。需要打破常规,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管理网络。各级社区教委要深入基层,以居民需求为起点,以培育发展为重点,以登记备案为手段,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加快培育发展。要整合优势,发挥优势,建立特色。对目前的社区民间组织要进一步建立网络机制,加强考核管理。与此同时,要结合本镇、街、居的特点,创建自身的社区民间团队特色。并积极物色、鼓励、支持有专长的、热心社区工作的人士,经过动员、培训,帮助筹办相应的社区民间组织,并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给予支持帮助,增强民间组织的生命力。
(三)营造良好氛围,是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的基础
社区民间组织“不显山、不露水”,社会认知度低,即使在政府部门内部,认同度也不高。要为社区民间组织搭建宣传平台,让社会认识、认知、认同社区民间组织,让方方面面都来关心、爱护、支持社区民间组织。如北海街道北海社区为组建百人在职党员合唱队,社区党组织多次走访了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并得到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如黄酒集团党组织把党员参加合唱队与职工工奖挂钩,县教师进修学校免费提供教室,为合唱队练唱提供场所等,辖区单位党组织的积极配合为合唱队正常开展活动提供了坚强保证,从上而下形成了一股共建共创的合力。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社区民间组织在发展社区公益、提供社区服务、满足居民需求、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营造培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社区民间组织建设与和谐社区建设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四)解决经费问题,是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的保障
社区民间组织是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它们的活动经费几乎无从保障。除民间组织成员间自觉自愿捐献外,政府部门应根据民间组织活动的需要,提供一定的资金帮助,确保民间组织在开展社区公益性活动中能够生存下去,为社区教育乃至构建和谐社区发挥更好的作用。如越城区夕阳红环保骑游宣传队经久不衰,在社区居民中深深扎下了根,其根本原因是队员们为营造天蓝、水清、宁静、地绿的生态绍兴,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宣传活动,得到了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注,绍兴市环保局、水利局、水务集团,越城区农水局等部门每年都下拨一定的活动经费,止今已达十余万元,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据统计,07年越城区夕阳红环保骑游宣传队面向市民开展文艺演出27场次,组织图片展览5场次,分发环境宣传资料5000份,上街骑游宣传6次,老少携手联谊活动12次。观众和受影响的人群达6.2万余人次,得到了广大市民、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