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书大作战”呼唤学习型城市建设
你是否愿意放下手机,捧起一本书?近日,某公司发起了一项“丢书大作战”活动,在北上广的地铁、航班、顺风车里“丢”下了一万本贴有活动标签的各类书籍,“捡”到书的人可以就地阅读,也可以拿走阅读,并持续分享与传递。
看到这则新闻,笔者认为: 建设学习型城市,才能提升全社会的学习力,增强每个组织、每个人的竞争力,才能为创业创新插上飞翔的翅膀!
学习型组织理论中有一个“空杯理论”,意思是说:要想把一新的东西学到手,必须除去自满自足的心态,敞开心灵,虚怀若谷,才能顺利接纳外部世界的好经验。著名的“斜坡球体定律”(人或组织,如同斜坡上的球体,如果没有止动力,球体就会自然下滑。这一定律在海尔被奉若神明,也称之为海尔发展定律)告诉我们,在当代社会,不进则退,小进都是退,单纯地想保持原来的水平是保不住的,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才有可能保证个人或组织不被时代所淘汰。
美国当代管理学家彼得·圣吉曾提出警告: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如果每年不能更新7%,就无法适应知识社会的变化。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曾经预言:21世纪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为此,我们尤其要注重从提高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提高快速学习的能力(学习速度<变化速度=“死亡”)、提高实践创新的能力等三方面上下功夫,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力。如美国近年来风行的“木匠教学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其实,“木匠教学法”方法很简单:给孩子们一些木块和量尺,由他们去量木板的长宽高低,然后拼造一些简单的物体。这样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了尺子的用途与方法,也理解了线段长短间的加减关系。而教师只是布置任务和解答孩子们在动手劳动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木匠教学法”——这种“创造力教育”方法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极大地锻炼了孩子们自我发现问题和亲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按教师事先规定的方法去做,从而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机会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郁达夫曾把书比作“启发人类思想的母胎”。创业创新的动力来自于不断的学习。在学习上,只有终身,没有终点;只有毕生,没有毕业。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把学习融入到生活之中,纳入到工作之中,渗透到实践之中,做到“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真正在学习中体现生命的活力,在创业创新中凸现人生的价值。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第一届成员大会在杭闭幕。闭幕仪式上,大会发布了《学习型城市建设杭州宣言》。期待更多的学习型组织在神州大地处处绽放,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