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惠城区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文体活动网络

来源: 惠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8日

1d73cec453b64ce1a2e01f4f93af885e_副本.jpg

惠城区社区节期间,桥西街道居民在麦地社区舞台秀才艺。

  “我们社区也有了‘星光大道’,每周有演出,就在家门口,人人可以秀自己,很热闹,很开心。” 惠城区江北街道文昌社区的钟强告诉记者,社区节文化活动把大家凝聚起来,熟悉了彼此,快乐了大家,使社区更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钟强所说的社区节文化活动,是惠城区各社区依托文化中心和社区广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百姓才艺秀”、群众性歌咏比赛等广场文化活动,被群众誉为“没有围墙的大舞台”、“社区居民的星光大道”。

  不怕不完美,大胆秀自己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存、生活空间逐渐移向社区。惠城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认为,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又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社区文化的感召力、生命力最终取决于居民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基于这一理念,今年7月15日,惠城区启动了社区节活动。

  据了解,惠城区首届社区节活动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题材都来自身边人、身边事,节目以群众自编自导自演为主,不设门槛,只要对文艺有兴趣、有勇气,敢于走上舞台,就可以为大家表演。河南岸街道一社区群众舞蹈演员老陈,一个月内3次登台献艺。“台下街坊温暖的眼神,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自信,我知道自己的表演不够完美,但我受到极大鼓舞。”老陈说。

  只要有兴趣,都可以大胆秀自己。像老陈一样,社区节期间,很多社区居民都大胆走上舞台展示才艺,让社区节真正成为群众自己的节日,成为社区居民陶冶情操、自我展示的舞台。

  社区业主自发成立家庭倡廉协会

  桥东街道新、老社区交错,市民素质参差不齐,是惠城区社区情况的缩影。但桥东街道社区文化建设的探索独辟蹊径。

  家住桥东街道水东东社区的李彩媚与邻里互帮互助,将一个个小家庭凝聚成一个大家庭;东湖社区的彭素奔虽是企业白领,但她料理公婆的日常生活起居却从不含糊……在惠城区桥东街道,一个又一个关于好邻里和好婆媳的和谐亲情故事在流传着。桥东街道党工委书记钟守挺告诉记者,正是有这股暖流,桥东街道就顺着市民需求开展 “十佳好婆媳”、“十佳好邻里”评选,加大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培育力度。

  今年,桥东街道在新社区——— 东湖社区开展了以“进社区、进支部、进家庭,创廉洁社区、创廉政支部、创廉明家庭”为主要内容的廉政文化“三进三创”品牌创建活动。东湖社区在利用原有设施景观的基础上,营造了自然景观与廉政文化相得益彰的文化氛围,使廉政文化自然地融入社区群众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东湖社区是全市最大的社区,有人口23000多人,居住的主要是机关干部职工、企业高管。“当时我们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时候,有些居民有抵触情绪。后来,我们充分发挥社区功能,举办社区廉政文化专题演出等活动后,支持的市民就多了。”东湖社区居民杨忠文说,后来,东湖社区业主自发成立了全市首家社区家庭倡廉协会,提倡把廉政文化带入千家万户。

  每个社区设一所“市民大学”

  每天清晨,家住惠城区桥西街道新时代花园的李先生都要与邻里相约,到社区书屋看看书报,与邻里拉拉家常。

  在麦地社区上百平方米的社区书屋,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书报。每天9时至下午6时,社区书屋都免费向居民开放。书屋的隔壁,就是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该中心配置了棋艺室、乒乓球室、康复室等活动场所。

  惠城区探索在每个社区设立一所没有围墙的“市民大学”。“市民大学”总部设在惠城区委党校,各镇(街道)设“市民学校”,社区设“市民分校”,为普通市民搭建起接受再教育的平台。

  我市知名作家、惠城区文联专职副主席陈雪是推动惠城区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他认为,惠城区社区文化建设群众参与性非常强,寓教于文,寓教于理,寓教于乐,融进了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惠民、利民措施。

  记者了解到,目前惠城区初步形成以社区文体活动场所为主体、乡镇文体站为枢纽、村文体组织为基础、文化活动爱好者为骨干的文体活动网络,蓬勃向上的文体活动覆盖城乡。接下来,该区将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到2015年,争取全区70%以上的行政村(社区)建立“五个一”文化活动体系,即一个文化室、一个可供开展体育和文艺演出活动的文化广场、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宣传橱窗、一支业余文艺队伍。此外,该区还将进一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使文体活动成为社区文化的 “血肉”,并引导群众参与文明健康的文体活动,让文化建设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本报记者范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