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
打造“512”社区教育特色品牌
天津市河西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夏日周末,晨曦初现。社区周围中小学校园的宁静,被阵阵爽朗的欢笑声打破。在这一天,涌进学校教室学知识的不是中小学生,而是求知若渴的社区居民。看,老奶奶牵着儿媳、孙子的手,一起走进学堂老少三代同诵《论语》;大爷大妈跟着金发碧眼的教师,一板一眼的大声朗读ABC;老两口一块参加保健班学习,深情地彼此按摩互相切磋;两位多年积怨不往来的邻居,并肩站在了合唱团的第一排,同唱一首歌……这就是每周六河西区各市民学校上课的场景。
河西区自2002年启动“512市民教育工程”以来,精心打造社区教育这一特色品牌,共吸引300多万人次走进社区市民学校学习知识,增长技艺,沟通情感,提升了素质,增强了幸福感。
打造精品,全国首创“512”
作为首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河西区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城区,全面提高全民素质作为社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积极探索社区教育新模式,全力推进市民教育工程。
2002年,为解决市民教育组织松散、市民学校不规范、群众参与不广泛以及市民教育难以持久等诸多问题,河西区从满足广大群众的实际学习和教育需求出发,在反复研究和多方论证的基础上,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依托规范化的市民学校,在全国首创“512”市民教育工程,即在全区12个街道各确定一所中小学,建成12所市民学校,由12个承担居民教育任务的职能部门,确定12个教育主题,包括:公德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健康教育、国防教育、科普教育等,在一年12个月中每街每月一个主题。在此基础上,按照“贴近百姓生活,满足群众需求”的思路,在各市民学校开设群众喜爱的编织、绘画、书法、声乐、舞蹈、烹饪、服装等培训课程,使主题教育与兴趣课程相结合,满足群众多层次、多种类的学习需求。实现了市民教育有载体、有内容、有师资、有保障、有管理,市民学校建设更加规范,市民教育工程实现新突破。
2002年7月6日,“512”市民教育工程在河西区12个街道全面启动,全区首批6000多名社区群众兴高采烈地走进焕然一新的市民学校,步入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殿堂。12个主题教育将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法律法规、科学思想等居民应知、应懂的内容,通过贴近生活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让百姓了解,更加深入人心;丰富多彩的兴趣课程更是受到广泛欢迎,不仅提升了社区文化品位,更促进了居民素质的提高。至此,河西区建立起了以三级市民学校为主要载体,以休闲娱乐类与技能提高类课程为主要内容,以广大百姓为主要参与对象的庞大系统工程。市民自愿参加,不限年龄,免费入学,课程自选,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市民学校办得火,像道道“文化大餐”,适应着百姓不同的“口味”,老少咸宜。有适合五六岁孩子的“儿童诵读”班,有中年人喜爱的电脑培训、英语、烹饪、交际舞班,有受到老年人青睐的饮食保健班、软笔书法、山水画班,也有面向社会弱势群体,特别是下岗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和残疾人等人群,举办的家政服务、烹饪厨艺、手工编织、计算机操作等培训班。
截止目前,河西区有市民学校总校1所,街道市民学校15所,社区市民学校分校178所,每年开设16大类 237门课程,办班7060班次,自编校本教材教案100多册,培养和发展了市民教育志愿者近万人,“512”市民教育工程已逐步形成该区社区教育的特色品牌,并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资源整合,齐心协力建学堂
“享天地之灵气,聚八方之贤士;集八方之爱,汇力量之源”, 512市民教育工程是整合社会资源办教育的工程。由政府牵头,动员所有社会力量办学是512市民教育工程的一大特色。在办学过程中,做到了“四个调动”、“四个整合”: 调动政府有教育职能的12个部门每月在市民学校开办免费主题教育;调动驻街企市业单位389个加盟市民教育,形成社区教育服务圈;调动各街道所有有教育职能的科室,全部参与市民学校授课和建设工作;调动教育系统的积极性,从中抽调干部教师任专兼职工作人员,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门类丰富、素质较高、数量充足”的师资队伍,整合社区中有热情、有技能的教育志愿者资源解决了市民学校的师资问题;整合城区中各大学学生志愿者资源解决了市民学校服务队伍的问题;整合教育系统闲置的教育资源解决了街道市民学校校舍问题;整合社区居委会等资源解决了社区市民分校的校舍问题。通过资源调动和整合,有效解决了资源闲置和资源匮乏的矛盾,盘活了和培育了市民教育市场。市民由共同的兴趣爱好走到一起,在学习互动中结交朋友,增进友谊,促进了不同人群之间的了解沟通;部门、街道参与其中,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拉近了政府与市民之间的距离;区属和驻区单位在参与市民教育的过程中,提高了共建共享的自觉性,增强了社区建设的凝聚力,营造了团结、互助、和谐的人文环境,有力地推进了和谐社区的建设。
每到双休日,社区市民学校便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从儿童到老人,从下岗职工到外来务工人员,人们怀着对求知的渴望,在市民学校选择自己需求的课程,在学习中收获知识和快乐。许多参加过多年学习的居民身有感触地说:“市民学校是我们心灵的寄托,精神的家园。”
市民学校办得有声有色,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精神生活,同时也为培育群众文化社团搭建了舞台,促进了社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居民通过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水平也越来越高,许多原来的特色班,逐步发展成全市知名的文化团队,学员们带着美好憧憬走出社区,走向圆梦的大舞台。尖山街百花越剧社参加全市越剧百年展演,在中国大剧院演出自编的精版《红楼梦》专场获得成功;葫芦丝艺术团6名选手参加在北京举办的葫芦丝大赛获2金4铜的好成绩;有“铿锵玫瑰”之称的陈塘庄街女子大鼓队在今年全市首届“津门鼓舞大赛”上,荣赝“津门鼓王”的美誉……
融入社区,共建和谐大家园
“512”市民教育工程不仅是河西区社区教育的特色品牌,更成为精社区神文明建设的载体,人们怀着共同的兴趣爱好走到一起,在学习中结交朋友,增进友谊,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促进了邻里关系的团结和睦,使社区更加温馨、和谐。
友谊路街海建里有两户住在楼上楼下的居民,曾因厕所漏水问题发生过矛盾。居委会调解多次未能解决。在市民学校通过交谊舞班谢老师的劝说,两家人不仅携手跳起舞来,更是双双主动掏钱修理了厕所,漏水难题一下子解决了,两家的关系也融洽了。
许多街道将市民学校作为社区居民、青少年参加社区建设的实践阵地,广大群众踊跃参与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才艺展示擂台赛以及各种公益活动。柳林街还将市民学校作为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组织中小学学生开展“红领巾护绿”、“我和小树一起长大”等活动。挂甲寺街市民学校各班成立临时党小组,组织学员党员开展扶贫助困“一帮一”结对子等活动,党员们还为市民学校捐款,购买了桌椅板凳,决心把市民学校建成社区之家、社区精神文明的宣传阵地。
今年,是河西区实施“512”市民教育工程的十四周年,该区以此为契机,将广泛开展市民学校教育成果展示活动,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市民学校,走进市民学校,喜欢市民学校。前不久,该区改造提升了河西区全民终身学习网,专门开辟了市民学校网页,居民在网上了解全区各市民学校教学情况和招生简章,不出家门就能实现网上报名,为社区居民实现“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创造了网络平台。“创建学习型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氛围在河西区更加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