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王玉俊:上大学的梦想“开花了”
“飞机票太贵,火车票便宜点。”见到憨厚朴实的王玉俊时,他刚刚坐了25个小时的硬座从北京回到重庆。
10月5日,这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6级劳模本科班学生,趁着国庆长假回到家乡看望妻儿、父亲,并接他们到重庆玩几天。正因此,在位于港城工业园海尔重庆公司的王玉俊劳模工作室,《工人日报》记者才得以与他促膝交谈。从他的眼神中,记者能感觉到这名农村出身的劳模肩负的家庭重量。
荣誉背后几多艰辛
31岁的王玉俊看起来比同龄人稳重成熟。出生于重庆巫山一个偏远小山村的他,家庭非常贫困。在他13岁时,母亲就因病无钱医治而不幸离世。为了给母亲治病,家里已花光了所有的积蓄,父亲不得不常年在外打工偿还家中的债务,王玉俊从小就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破旧的土砖房里,每逢下雨,雨水就顺着屋顶裂缝漏到家里。这些,王玉俊至今记忆犹新。
或许是生活的苦难,造就了他不服输的个性。除了照顾好爷爷奶奶妹妹,王玉俊小小年纪就去外面搬砖,挣零钱补贴家用。他说,当时搬一块砖挣一分钱,一天下来挣不了多少,但就是这点钱,他也舍不得花,都拿回家给家人买吃的。
虽然王玉俊学习成绩很好,可家里实在负担不起他的学费。初中毕业以后,年少的王玉俊不得不放弃学业,前往广州打工,早早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省吃俭用3年时间,他居然存了1万多元,这对一名在外打工的16岁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但他不舍得将这笔钱轻易花掉,希望能学一门可以谋生的技术。
当时的王玉俊,对未来可以有多种选择。家人希望他回到家乡,用这笔钱搞一个养猪场。可与上一辈农民工不同,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王玉俊更愿意留在城里发展。
2003年,回到重庆的王玉俊凭着在广州打工学到的焊接技艺,选择进入重庆新渝技校焊接专业学习。2006年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招聘到重庆海尔空调公司做焊工,开启了他崭新的人生之旅。
10年来,几乎每一天王玉俊都是手拿焊枪工作在一线。兢兢业业地工作磨砺出了他精湛的技术,工友们都评价他“高技艺、能克难、善革新、重分享”。
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王玉俊多次在各项大赛中摘金夺银,得到了国内外焊接专家的认可。
工会援助梦想成真
王玉俊在工作上一丝不苟,是公司里的优秀代表,现在担任海尔集团空调供应链首席技师,可有一份遗憾却时常在这个年轻人的脑海中浮现。“我很羡慕大学生,很想踏入大学校园,学习更多的知识,但这一切似乎都遥不可及。”
2015年,机会来了。中华全国总工会为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招收一期劳模本科班,经重庆江北区总工会推荐,在海尔公司领导的支持下,王玉俊顺利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6级劳模本科班社会工作专业录取。拿到录取通知书时,他激动不已地说:“我的愿望真的要实现了,我真的要去上大学了!”
然而,好事多磨。仔细阅读录取通知书,王玉俊才发现,劳模本科班采取脱产和函授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学习期限4至5年。“这么长时间脱离工作岗位,我的生活将怎么维系?家庭的经济来源该怎么解决?”为此犯难的他,偶然听说重庆市、区总工会大力推行群团改革试点,专门制定了《关爱省部级及以上劳模的具体措施》,由于一直在车间忙于焊接工作,他没有更多时间了解相关政策,所以对上大学也没抱太大希望。
今年2月,开学在即,当王玉俊还在考虑是否要放弃大学梦想时,他突然接到重庆江北区群团服务中心劳模联络员刘大姐的电话。电话中,刘大姐详细了解了王玉俊的实际情况,对他的具体想法也进行了记录。
原来,得知王玉俊上学遇到困难的消息之后,重庆市、区总工会都高度重视。江北区总工会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一边与海尔公司领导衔接,一边向市总工会申请专项资金。很快,就有了好消息:市总工会提供专项资金,海尔公司保留工作岗位和基本工资,区总工会提供一对一配套帮扶,为王玉俊提供全方位的援助。
努力的人从来不会被辜负,这个有志青年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2016年3月,王玉俊带上1000元钱和自己沉甸甸的梦想,终于踏上了前往北京求学的列车,成为重庆市唯一一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6级劳模本科班的学生。
在到达学校前,王玉俊对未来充满了好奇和担心,他不知道将会面临怎样的困难,慢慢地,他才知道,这一切担忧都是多余的。“班主任在开学前就已经将同学们都拉到了微信群里,对报名手续等问题都一一作了解答,同学们通过微信群也互相帮助。”王玉俊说,这让他对这个陌生的环境不再感到忧虑。
25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将王玉俊带到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看到学校的那一刻,他万分激动,对校园生活充满了期待,同时也深深地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
珍惜机遇绝不松懈
每天早晨,王玉俊6点半起床,用半个小时看英语、语文,或者晨练,8点正式上课,中午吃饭后适当休息,下午一点半上课,晚饭后去教室或校园图书馆上自习——这就是他一天的时间规划。虽然大学生活的时间可以灵活安排,但王玉俊丝毫没有松懈的想法,因为他知道这次上大学的机会实在来之不易。
第一学期的专业课有7门,分别是英语、语文、法学基础、劳动经济学、社会学、行政管理学、体育。刚开始上课时,王玉俊还有点不适应,“太久没有学习了”。由于没有系统学过英语,很多语法知识如单复数、名词等问题他在课堂上听不懂,就抄到本子上,下课后请教同学和老师,再通过笔记不断加深印象。
在王玉俊看来,要想学好每一门科目都不容易。他把努力工作的态度同样用在了学习上。因为是文科专业,需要记忆的内容比较多,如果重要的知识点背不下来,他就会一遍一遍地写在纸上,让自己能够记住。班级里的同学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劳模,他说:“大家都很努力,我不能有半点松懈。”王玉俊上课从来没有缺勤过,他在第一学期的全科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
在第二学期里,王玉俊通过同学们一致推选,担任了班上的人力资源管理课课代表,配合老师做好相关工作,比如做好考勤记录,帮没来上课的同学记录缺课内容等。
时间流逝初心不改
在休息时间里,王玉俊经常去图书馆看书,去博物馆参观,参加各种体育运动,乒乓球、羽毛球是他的最爱,现在,他还学会了打网球。
王玉俊还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这让他真正体验到了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如加入北京市慈善义工协会,和班里的同学们一起参观卢沟桥、文昌院等。
在众多活动中,令王玉俊印象最深刻的当属两件:一是4月29日,全班同学及班主任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五一劳模表彰大会,这让作为“老劳模”的他觉得无比自豪。
二是学校组织观看2016“中国梦·劳动美”劳动竞赛,他与班上的同学来到了节目现场,他自豪地笑着说:“这件事让我特别难忘,竞赛是在劳动节那天举行的,我还出现在了央视镜头里。”
上大学也让王玉俊结交了不少良师益友,他的室友在电话中告诉记者:“王玉俊是个好学上进的人,英语虽然不好,但经常虚心请教;他还特别乐于助人,我年龄比他大,不懂电脑,他总是帮助我。”一学期下来,王玉俊的英语提高了不少,回到海尔公司时,如果有时间,他还会帮助同事们学习英语。
王玉俊在学校省吃俭用。“我每个月的生活费是500元,一顿饭一荤一素一共6元,早餐花3元就够吃了,有多余的钱就汇给妻子。”每当寒暑假,王玉俊就住回海尔公司附近的出租屋里,方便继续工作,在自己的劳模工作室继续练技术、带学徒。
从重庆到北京,从焊工到大学生,尽管时间在流逝,地点在改变,身份在转换,但这个年轻人一步一个脚印的生活态度、追求梦想的信念、乐于为家庭和社会奉献的心,一直都不曾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