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携手谋发展 产教融合创双赢
——记特色发展的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职业教育到底走什么样的路?培育什么样的人才?一直是职业教育人不懈追求的育人目标。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认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着力点和发展点。近年来,青岛市城阳区职业中专坚持“围绕产业、开放办学,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办学体制,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了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发展目标,探索出了合作共赢的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子。
经验之一:“产教融合,职责共担”形成产业发展格局
走校企合作之路,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是青岛市城阳区职业中专的显著特色和“产教融合,职责共担”产业发展格局。
一是建立职责同担共同体。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的专家组成校企合作委员会,将优秀校企合作项目纳入全区科技发展规划,每年设立2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合作项目,共建人才培养模式、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学校与100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发展校企合作联合体。
二是夯实企业入校新基础。学校充分利用中央和地方财政对职业学校的支持资金,投资两千余万元建设汽修、学前教育、建筑、电气等专业实训中心30余个,确保了实训环境的有效性。
三是贯通企业入教主渠道。学校先后与海尔、海信、青岛华日鑫顺商贸、青岛润华汽车销售服务有限责任公司、青岛红黄蓝教育机构等百余家企业签定协议,挂牌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
经验之二:“高效就业,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质量就业,是青岛市城阳区职业中专的又一显著特色,它解决了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根本问题。
一是专业设置适应产业升级。学校针对新兴产业纷纷落户城阳的特点,先后开设了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空调制冷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等新兴专业。其中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被列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项目,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支撑。
二是课程设置适应企业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学校主动适应企业需要,按照贴近社会、贴近实践、贴近岗位的原则,对原有课程进行大胆创新。高一年级确定了以理论基础课和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高二年级以专业技能操作为主进行职业道德培养;高三年级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到企业实习进行创业教育。
三是就业渠道适应企业生产。学校通过“订单式”冠名培养、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新的教育模式和就业模式,实现了“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就业”育人目标。目前,已有7家企业与学校签订了冠名培养协议,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夯实了基础。
经验之三:“开放办学,合作共赢”搭建校企合作立交桥
构建校企合作共赢,开放办学的新体系,是青岛市城阳区职业中专的第三个显著特色,它解决了职业教育怎样培养人才的实际问题。
一是完善校企多元评价模式。学校与企业采取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的方法,以能力为标准,综合素质为前提,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为依托,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为纽带,确立了人才评价标准。鼓励学生获得就业准入“通行证”和“一书多证”,增强了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完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学校作为青岛市首批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学校,实行招生与招工一体化,由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的形式,实现了校企一体化育人。
三是完善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企业接收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这种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也加快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进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青岛市城阳区职业中专的经验和做法,满足了众多学生家庭的希望和期盼,为推进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