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技能改变命运
多年来,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卢金泉潜心研究农技操作及维修技能,他的名下也由一台二手收割机发展到今天拥有30台农技设备,不仅自己发家致富,也带动了16人在家门口就业致富。
卢金泉靠农机致富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自己只有初中文化,毕业务农后,靠着书刊杂志上学到的一点农技知识,养过鸡,养过牛,栽培过苗木。但最终没有使他走上一条致富路。当时农村青壮年大规模外出务工赚钱,农村出现缺劳户、缺牛户,春插“双抢”全靠留家老弱病残来完成,大片的田地无人耕作。这使他萌生了一个思路:如果发展农业机械,把乡亲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又使得外出务工的人安心工作,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他从自己开着手扶帮别人打田垄地,晚上拖着碾米机走村串户脱粒碾米做起,到今天只要有田地的地方,他都开着所需要的农机上门服务。
卢金泉深知自己的文化知识有限,必须掌握好农业技术,熟练操作各种农业机械,在农机行业中才有发展。他一面刻苦学习书本知识,一面把上级农机管理部门当成了娘家,做到不懂就问,有培训班就参加。去年,宜春市在高安荷岭镇组织召开了全市机插现场表演示会,他第一个奔下田头,开着插秧机示范表演,对几十名农机新手言传身教。他高超的技术,连几个厂家的技术人员也夸说:“这大胡子才是土专家。”
为带领乡亲们学到更多的技能,他自费订阅《科技报》、《中国农机化道报》、《农村百事通》、《南方农机》、《江西日报》、《中国农机安全》等报刊杂志,经常利用晚上的时间,组织广大机手学习农机安全法规,让村里人及时了解“三农”政策,捕捉农机致富信息,现全村60%的农户购置了农业机械,一些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从他身上看到了农村劳动力的解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景,纷纷返乡,愿同他一道建设自己的家园。
今年,卢金泉在该市黄沙岗镇开垦出了水田150亩,旱地50亩,果园40亩,外加一口既养鱼、又放鸭的大鱼塘,就连废弃的原集体宿舍,他也整理出来作了蘑菇栽植房。在这块土地上,他免费教练,培训出了12名农机手,5名农技员,水田被上级定为机插示范基地。同样是这块土地,由于有了扎实的农机基础,使他走出了一条依托农机致富的新模式,农业的开发,他每年可收稻谷28万余斤,棉花2000斤,大豆3000斤,鲜果上万斤,加上牛、鸡鸭、鱼等畜牧业,每年可增加收入25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