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雕刻学徒工的逆袭之路

作者:顾威 刘旭   来源: 工人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29日

黑白.jpg

于杰正在自己的工作室里设计玛瑙的雕刻内容。 本报记者 刘旭 摄

  他拥有中国青年玉雕艺术家、辽宁省特级玉石雕刻大师等很多荣誉,获得国家玉雕大赛百花奖金奖等很多奖项,还有两处商铺、一家公司和一个工厂。今年只有34岁的于杰有着令无数年轻人羡慕的成就。可有谁能知道,十几年前,他还是一个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白面馒头和大米饭的农村穷小子。

  于杰通过刻苦钻研技艺、超乎常人的拼搏精神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想不过穷日子就得掌握一门手艺

  于杰7岁时,全家从黑龙江搬迁到辽宁阜新市阜蒙县苍土乡西苍土村。全家5口人靠种10亩旱地为生。“18岁之前没穿过一件新衣服,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白面馒头和大米饭。”

  因为交不起念高中的学费,于杰辍学了。于杰注意到,他们村几户过得好的都是有手艺的,因此,他要学一门手艺。于杰喜欢画画,小学六年级时曾在全乡14所小学美术联展时获得过第一名。阜新是闻名全国的“玛瑙之都”,玛瑙艺术品价格也是年年看涨,因此,他想学玛瑙雕刻。中国玉雕大师杨辉当时正在招徒弟,还管吃管住,于是,于杰成了一名学徒工。

  刚开始学徒时,师傅只让他们这些徒工干“切边”“做大型”等粗活儿。车间冬天冷夏天热,粉尘大,又苦又脏又累,好多年轻人都坚持不下去,可于杰却干得兴致勃勃,虽然每天吃着窜了烟味的米饭,但能吃饱,还可以学手艺。

  双休日,其他徒工回家了,他不走;晚上下班了,其他徒工去上网打游戏,他不去,他利用一切时间钻研玛瑙雕刻技术。他发现师傅每天上班都先冲一杯茶,于是,每天在师傅快到时,他就把茶给师傅泡好,连续4年天天如此。师傅开始喜欢上这个勤快好学的小青年,传授给他一些雕刻技艺。每天,他在玛瑙原料上画设计图,画的不好,用机器磨掉再重画。他认真研究师傅的作品,学着临摹。每天7点起床,凌晨入睡。工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下来,于杰能独立完成比较简单的作品了。

  八方求学提高雕刻技艺

  2004年,学徒4年的于杰离开了师傅,在父母房子旁盖了一间厢房,购置了打磨、切割等设备开始创业。

  创业的第一个月,于杰做了4件作品,拿到“玛瑙城”去卖,只有师傅买了两件。第二个月,又做了4件,也是只卖出两件,而且价格很低。这时的阜新已经有多位在全国都非常有名的雕刻大师,于杰知道,他与大师们相比,差距太大了,要想吃雕刻这碗饭,他必须继续努力学习。

  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办培训班,他报名参加,学构思、学造型;扬州玉器厂雕工细腻,表面抛光工艺独特,他到那当工人,一干就是3个月,终于将表面抛光技术学到手;每年都有不同规模的全国性雕刻艺术品展览,不仅精品荟萃、各路大师云集,这也是他观摩精品、向大师求教的最好机会,因此,于杰每次都自费前往。

  不断进步终获奖

  随着学习的不断进步,于杰的作品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一次次作品评选中,他的作品也开始榜上有名。

  作品《凤凰传奇》获2012年辽宁省“红山杯”金奖;《阿诗玛》获辽宁省第二届“玉龙杯”金奖;《世界杯》获第七届中国“陆子冈杯”金奖,《一顺百顺》《明天》获2014年“红玛瑙杯”金奖;《千古名相》《春之歌》获2015年、2016年中国百花“玉缘杯”金奖;《一顺百顺》《明天》《和善至高》获2013年中国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最佳工艺品奖和最佳工艺奖……

  近几年,艺术品市场持续低迷,于杰凭着自己的技术水平,为一些收藏家搞“私人定制”,专门创作精品,于杰说,他的东生天韵玛瑙公司没有低迷。

  于杰2011年被评为高级技师,2012年被评为辽宁省工艺美术大师,2013年被评为辽宁省特级玉石雕刻大师,同年被授予阜新市五一劳动奖章和五四奖章,2014年被评为阜新市劳动模范。

  于杰成功了,富裕了,但他没有忘记农民工兄弟,这些年,他招收的徒弟和工人有50多位,只有一人不是农民工。现在,他的加工厂还有11人,很多徒弟也已创业。

  于杰说,玉雕的最高奖项是“天工奖”金奖,这个他还没有得到,这说明他的创作水平和技术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个高度。他还要继续努力,向大师们学习,向实践学习,争取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