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吴曰连:厚积方能薄发

作者:卢翔 沈波   来源: 中工网    发布时间:2017年07月06日

厚积方能薄发

——记南昌海立电机部主任工程师吴曰连

  吴曰连,江西南昌海立电机部主任工程师。这个外表看上去略显青涩的小伙子,自2009年10月进入南昌海立电器有限公司后,从普通机修做起,始终专注于电机生产线的设备维修与技术改善,凭着冷静、果敢、机警的个性和自身不懈的努力,在南昌海立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平时不显山露水他,在关键时候却总能大显身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009年,只有大专学历的吴曰连从江西机电学院刚毕业就来到了南昌海立,被安排至一线翻班做机修工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机械专业的他,坚信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当时在上海SV带教师傅们的印象中,吴曰连看上去文质彬彬还有点羞涩,都认为他吃不了苦。然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在工作中极其认真,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他,让上海师傅们对他刮目相看。用他今天的话来说,正是有了这些师傅们毫无保留技艺传授,才把他带入电机制造这神奇的领域,也为其个人技术能力提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作为技术人员,吴曰连对设备上发生的问题总是特别较真,在他的字典里从没有“大概”、“差不多”这些词汇,甚至为了弄懂问题,有时他也难免耍些“小聪明”。在与设备厂家的交流过程中,为了避免因为自己提出的问题太肤浅而使对方不耐烦,他在见面时的第一句话就是:您好,我对设备了解不深,等下问的问题可能您会觉得很肤浅,甚至很“弱智”,希望您能多担待。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听他这么一说,对方一般都会不厌其烦地耐心解释。如此雕虫小技倒也让他受益匪浅。

  办法总比困难多

  随着企业快速发展和步伐,2013年,吴曰连由一名普通的机修工升职为电机设备主管。在工作中,吴曰连深刻地认识到,要使工作的顺利的开展就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

  回想担任设备主管之初,吴曰连坦言感觉压力很大。因为身为设备主管他,不仅仅是要管理好设备,更重要的是需要带好一个维修团队。电机工场机修班是支持别年轻的队伍,员工中 80%是刚毕业不久的学生,平均年龄不到24岁,整体实战经验不足。而平常由于生产进度紧张,担心新人们的操作耽误了维修进度,因此只要流水线任何一处出现故障,冲到前面的往往都是吴曰连自己,根本没有机会让新人锻炼。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在一次处理报废设备时,吴曰连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能够利用废旧设备的部件搭建一个电气维修实践平台就好了,这样一来维修新人们就不愁找不到实践的机会了,这对培养后备力量,提高团队的整体技术水平无疑是个好法子。说干就干,在工场领导和设备科的支持下,不久第一个用于机修培训的实作平台在电机机修间制作完成,其构思和实际使用效果让一些“老法师”都拍手称赞!

  降本增效有奇招

  吴曰连对于年轻的南昌海立来说是位“老人”了,尤其是在电机生产设备维修和自动化改造方面,他也称得上是一名行家里手。因此,哪里有难题,哪里就是他展示能力的舞台。

  电机工场G3与INV线体总共有6台整形机,过去一直沿用的是人工上下料的作业方式,单台设备一名员工一个班次就要做4千多次重复动作,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公司原计划采用机器人替代的改造方案,因为工艺流程、设备布局及投入成本过高等因素,久久未能实施。吴曰连在进行细致的现场勘察及调查研究后,提出采用导轨线拨叉推送与移载机械手的局部改造方案。该项目实施后,不仅显著改善了线体的作业强度及作业环境,还因单班人员的减少每年节省了33.6万元人工费,改造资金投入也比原方案降低近了200万左右的。

  铁芯工场原来采用液压车运送铁芯,从热处理出炉到加压后装箱,平均每个班要搬运50吨定子铁芯,也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被任命为铁芯工厂自动化输运线项目主推人的吴曰连,在接受任务后的一段时间天天蹲在现场观察、琢磨,协调资源、设计方案,最终按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该项目。其主持的这项自动化运输线项目投入使用后,单班作业人员减少了3.5人,每年可为公司节省了19.6万元,大大减轻了该区域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

  以小搏大凭真功

  2014年9月的一个晚上,南昌海立一台德国进口的舒勒冲床突然罢工了,原因是机器内的一个离合器年久受损。设备人员随即联系德国厂家,得到的回复是需要采购一套进口的原装离合器更换,费用30万RMB,且供货周期还至少需要12周。

  怎么办?根据当时的生产情况,要想让设备停机两三个月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否则将会直接影响到公司整个年度生产计划的完成。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吴曰连又一次挺身而出,当即提出该进口设备的故障,可以由我们自己的设备人员尝试修复的建议,得到公司领导和相关人员的支持,说实话,修复进口高速冲床出现的这种严重故障,对于南昌工厂设备人员来说是第一次,而吴曰连面对的也是一次艰巨的挑战。接下来的几天里,吴曰连带领整个维修团队,先是积极寻求到上海工厂以往的维修经验,又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直到将设备内部结构及液压系统研究透彻后再开始解体维修,最终修复了磨损的离合器,使设备恢复正常运行。全部费用比预期节省了28万。

  2016年4月,吴曰连这个大专毕业生, 凭着自己几年来的工作实绩,站在了上海日立总部的PK台上。在这场内部专业职级人员的评审角逐中,最终突破重围成为南昌海立首位属地化KS人员,并,博得在场众位专家的青睐。

  从大专毕业进入南昌海立, 在不到七年的时间里,吴曰连成长为一名主任级工程师,既是当代青年才俊打拼成长的典型,也是成功人才培养模式的缩影,同时是诠释匠心精神的最好注脚。也许,以“匠” 来对应一个27年的青年尚有些牵强,但吴曰连身上所透露出的沉静,熟思,坚定,稳重已经解答了什么是成为一个匠人的充分必要条件。匠人必先要有匠心,才能在岁月的流逝中最终留下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