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姜亮夫的“读书经”

作者:史飞翔   来源: 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26日

  姜亮夫先生一生治学涵盖历史、语言、文学、楚辞学、敦煌学、文献学、训诂学、工具书编纂等诸多领域,被誉为“一代宗师”“硕学鸿儒”,他于读书别有心得。

  姜亮夫先生出身书香门第,自小便随其父通读格致教科书等新学书目,且熟识儒家“十三经”等传统经典,国学根基很是扎实。读中学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原典和学术著作,如《三国演义》《红楼梦》《静安文集》等,其中以《红楼梦》对他的影响最大。那时姜亮夫整日手不释卷,沉醉在红楼长梦之中;而《静安文集》则让他耳目一新,对古典诗词产生浓厚兴趣。青年时代的这些阅读成为姜亮夫“后来学问兴趣转变的一个大关键”。

  1922年,姜亮夫以官费生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师从廖平、林山腴、龚向农、吴玉章诸公。蜀中四年,蒙诸位恩师谆谆教导,姜亮夫博览群书,研读经典,为学日精。此时,对于《诗经》《尚书》《荀子》《史记》《汉书》《说文解字》等书目,他已是领其要旨,了然于胸。长期系统的精读为他后来的学术之路打下了极为坚实的根底。

  姜亮夫曾先后就学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张济之、章太炎诸公,深得国学精髓。姜亮夫始终认为他学术成就的取得是和他恩师的悉心指导有必然联系的。在《谢本师——学术研究方法的自我剖析》一文中,他不无感激地写道:“因为我一生的学术,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同这几位先生都有关系。道路是他们给我指引的,目标也是他们给我定的,我就吸收了当前学术界许多新资料、新观点进我的思想体系中来,形成了自己学术研究的思想体系,但他们指引我的基本思想体系未变……”

  姜亮夫治学严整,平日读书也很讲究方法和步骤。他多积资料,自编工具书,且极具系统性,这无疑是他取得学术成就的重要方法。在《自传》中他说:“我的记忆力并不好,读书治学,于是用三到之功:眼到、口到、手到。我的卡片分三种:最大的写一书一文的提要,中号写一个问题材料目录,小号抄写资料。我还把一切有用的论文及一些诗文集、杂志的篇目,一本本抄好、订好,放在案头。”姜亮夫的《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写成的。此外,他还编录了大量的工具书,例如《莫高窟年表》等,这些于己于人都是大有益处的。姜亮夫治学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就《楚辞通故》而言,是他积四十年不断抄录各代楚辞学方面的零星资料,整理总结出来的,可谓煌煌巨著。姜亮夫常说自己是个“钝根人”,治学就是用笨办法来做的。但正是这种“笨”办法,方显示了他的大智慧和深厚功底。

  姜亮夫谈到自己的治学要诀,他曾归纳为“八不主义”,即:不中不西、不古不今、不汉不唐、不心不物。为此,他还将其自己的书斋取名为“八不斋”,并自称“八不斋主”。

  姜亮夫治学谦虚谨慎,历来讲究求真务实,不因循守旧,勇于突破创新。他反对不实的学风,强调治学须规规矩矩,老老实实,来不得半点丝毫懈怠,半点马虎,并主张“以实证定结论,无证不断”,这与胡适之先生“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一分证据只可说一分话。有三分证据,然后可说三分话”的治学原则一脉相承。他多次勉励青年人要有“永久坚强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艰苦卓绝的气概,不作浮夸,不为文痞”。这话如空谷足音,发人深省。